•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旅
【“艺”心向党 “匠”传世遗】王经民: “雕錾”常新 “青山”不改
更新时间:2022-06-14 08:58:05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编者按】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就是保护文化的根。为纪念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迎接7.25“泉州世界文化遗产日”,透过非遗传承人“传承晋江经验”,以“匠心”谱写“非遗新篇”的生动案例,寻找非遗传承保护留住城市文化根脉“注脚”,传播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品牌“名片”,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中国网海峡频道,推出“‘艺’心向党 ‘匠’传世遗”泉州非遗传承人主题访谈。

本期访谈:王经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惠安石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网福建讯  走进位于福建泉州惠安县崇武镇新海峡石业艺术有限公司的大门,迎接来访者的并不是闽南常见的守门“瑞兽”——石狮或石象,而是一只造型可爱、颇具漫画风的石猫。有趣的是,这与中国网海峡频道采访组此行造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惠安石雕”代表性传承人王经民所要聊的话题 “惠安石雕的传承与创新”正好不谋而合。

1.png

王经民工作室门口的石猫让人耳目一新  林锦旺 摄

溯源:“青山王”带来的石雕技艺

湖南长沙橘子洲头青年泽东雕像、江西八一南昌其起义纪念碑、鼓浪屿郑成功塑像……细数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已经成为当地“地标式”的经典。但许多人不知道,这些石雕作品都出自福建惠安的能工巧匠之手。

如今,石雕产业早已成为惠安县一张烫金的产业“名片”。而时光回溯到1600多年前,晋人衣冠南渡时期带来的这一当时中原地区的先进技艺,发展至今,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里一颗耀眼夺目的明珠。

和王经民的交谈就从回顾惠安石雕的发展史开始。

“追根溯源,包括石雕在内的惠安雕艺来源于黄河流域。”王经民介绍,五代时,“青山王”张悃他率兵驻扎青山(惠安县城东三十华里),其部下把包括石雕在内的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带到当地,并不断发展壮大。史料记载,张悃部下先是在青山一带传授石雕特艺,后来向崇武、惠安全境不断扩大传授的范围。如今,惠安境内保存最早的石雕作品,可追溯到距今1600多年前东晋初期闽林始祖林禄陵墓的文武翁仲及虎马羊雕塑。

到了明清时期,惠安石雕艺术风格日趋独立,形成了精雕细琢、纤巧灵动的雕刻风格。史料显示,包括石雕在内的许多惠安雕艺作品也是在此时传至台湾。今天,台湾许多寺庙、民宅也仍保留着惠安石雕精粹。同期,一些惠安石匠也相继到福州、厦门、台湾,甚至东南亚经营石店。

提到解放后惠安石雕的发展,王经民说,创办于1960年的惠安首家石雕企业——国营惠安石雕厂是绕不开的关键一笔。该厂书写着新中国成立后惠安雕艺的辉煌岁月,摘下过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质产品奖、首届工业博览会金奖、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享誉海内外。

值得一提的是,影雕也在那个时代应运而生。上世纪70年代初,惠安石雕厂接上级任务,成立专门负责制作毛主席雕像的部门“敬雕组”,王经民的父亲王清标就是其中骨干之一。由于人物雕像需先做小稿,而许多石匠们并未学过这门功夫,王清标提议,可借鉴清康熙年间的惠安石雕大师李周发明的“针黑白”手法,利用黑白成像原理,以尖细工具琢出大小、深浅、疏密不同的微点,以黑白的不同层次,表现光线的强弱,呈现细腻逼真的图像。经过试验,此法大获成功,影雕这一崭新的艺术表达形式也日渐闻名于世。“我们现在一直说到创新,影雕其实就是对传统石雕工艺的重大创新”王经民表示。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与诸多国营老厂的命运相似,惠安国营石雕厂因为无法适应市场需求而逐渐走向没落,但从这里走出的一大批能工巧匠,为今后惠安打造石雕产业埋下了重要伏笔,王经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png

王经民作品《精卫填海》 林锦旺 摄

从业40余年,一块块顽石,就在他手中,神奇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初心: 40余年坚守书写“雕艺传奇”

1967年2月的一天,惠安崇武镇石雕世家王家,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他就是王经民。祖父王全春是光绪年间的闽南古建筑木雕名匠;父亲王清标则是在惠安远近闻名、精通石雕的能工巧匠,曾参加过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择一事,专一生”,长辈们这份“工匠精神”的基因传承给了王经民,而王经民在他们的影响下,历经40余年斧凿淬炼, 书写出了属于自己的“雕艺传奇”。

有缘生长在雕艺世家,从小耳濡目染,让王经民很小的时候就对雕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5岁那年,初中毕业后,他跟随父亲到惠安国营雕艺厂当学徒,天资聪颖又不怕吃苦的他,用三年多的时间,全面学习掌握了线雕、影雕、浮雕、透雕、沉花等各种技艺,以及“雕扑、平直、镂剔、打巧” 这一石雕的四大手法,在同辈中,他较早就达到“出师”的水平。“那时候的日子很单纯,白天在厂里学雕刻,晚上学书法、画画”回忆起在雕艺厂的那段日子,王经民颇有几分怀念。

3.png

王经民在创作中   受访者  供图

1989年,刚20出头的王经民就创办了属于自己的石雕厂,并开始收徒传授石雕技艺。虽然办工厂需要腾出时间来从事经营管理,但王经民仍不忘初心,潜心创作,并结合市场需求,探索技艺改革技法创新。他融入"针黑白"技法,把石雕原有的单一颜色,通过不同的表面处理方法,呈现出不同着色效果。在工厂经营得风生水起的同时,王经民的雕刻技艺也在不断进步。“也不是没想过自己就专心当老板、经营好企业,但最终还是觉得要有一份责任在,要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从事石雕创作40多年来,王经民精益求精,不断突破自我、精品迭出。其作品《女娲补天》作为石雕唯一代表作参加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佛在心中》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如意弥勒佛》被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精卫填海》被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收藏。《仙女舞凤》等30多件作品获得省部级奖,《龙的传说》等20多件作品荣获国家级奖。

4.png

王经民作品《对月听箫图》  林锦旺 摄

王经民对艺术的追求是发自内心的,因而对自己的要求也近乎严苛。作为一名匠人,如果能够做到“十年磨一剑”已经难能可贵,而他耗时最长的作品《对月听箫图》用了整整12年才收刀。最终,该作品获得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华茂杯”金奖。

付出总有回报。2012年,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安石雕”传承人揭晓,时年46岁的他赫然在列。

2018年,他成为惠安石雕界唯一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见证:工具革新助推产业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经民介绍, 他从业的这几十年来,工具的革新也是促进惠安石雕产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采石使用大锤,锤把以三片青竹合成,更加灵活有效。小锤,木把,钢钎,长度各异,根据所打炮眼的深度选用。撬棍,粗细各异,根据所撬石料的大小和分离易难选用。”说起这些工具来,王经民头头是道。他稍作停顿,继续介绍:錾仔,用于打“斧眼”,尖端有尖和钝两种,尖的用于引眼,钝的用于楔开斧眼。錾平,方型,用于给分离块整形。钢钎、錾仔、錾平均以六角钢煅造而成。锤子、錾子,这就是惠安很多传统石雕匠人 “吃饭的家伙”。

据说,以前没有合金高碳工具,工匠把捡来的炮弹片搓钢条当雕刻工具,使用起来自然多有不便,现在工具都是风钻机的合金,类似工厂车床的刀片,用起来方便很多。虽然工具革新了,但是王经民表示,对于精于石雕一行的匠人们而言, 大部分工序都坚持手工雕刻,这是惠安石雕最大的传承特色之一,机器主要针对对单一造型、批量生产。而造型独特的单一工程,机器肯定是无法完成的。

此外,镂空技法的普遍应用,也为惠安石雕的造型设计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据了解,惠安石雕早就有镂空的雕刻技艺了,但是因为工具的限制,这项技艺应用并不广泛,1990年以后,从日本引进相关的机械设备,后来又加入了砂轮,使得惠安石雕的造型变得更加多元、繁复。

“惠安石雕最大魅力就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对雕刻工艺永不停歇的探索,不断地改变石雕工具,以适应多样化的市场”这也是王经民从业多年的思考所得。

5.png

2018年,王经民获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受访者 供图

未来: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薪火相传

作为非遗传承人,这些年来,为了弘扬传承传统石雕文化,王经民不遗余力:通过"名师带徒"等方式培养了200多名高技能人才,其中以王惠民为代表的30多名徒弟先后被评为高级技师和省工艺美术大师等。此外,他还依托惠安雕刻艺术研究会,携惠安石雕行业积极组织和参与各项国内、国际赛事活动为惠安石雕的后继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任何艺术门类都要有人才,才能谈得上传承”。近几年,因为有更多的年轻力量加入,惠安雕艺产业发展更为活跃,但传承仍是雕艺行业发展的一大问题。“从企业角度来看,一方面,企业用人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包括雕艺设计、雕刻水平等;另一方面,要改善员工工作生活环境,留住人才。对于政府、行业协会而言,则应共同发力加强对行业人才的培养,建立高效完善的教育服务体系。要多组织行业人才‘走出去’、‘请进来’,不断交流与学习,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雕艺文化素养。”王经民说。

石雕人才培养,首重教育。“惠安作为世界石雕之都,雕艺文化内涵深厚,现在还没有专门的雕艺学校,高校也缺乏专门的雕艺院系,这实在是一种遗憾。另外,若雕艺文化能作为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地方教育,将有利于雕艺文化的传承。”王经民表示。

“现在,随着新设备、新工具的不断出现,石雕匠人的创作方式在不断调整,尽管如此,我还是坚信,无论怎么变,要做好石雕,要坚守世代相传的工艺传统,这是石雕行业的永恒定律”。王经民认为,惠安石雕之所以能够在世界石雕界占据一席之地,要归功于当地石雕手艺人对惠安石雕传统的坚守。

当然,守住传统并非一成不变。比如,在王经民看来,以前,惠安石雕多用于牌坊、寺庙、陵园墓葬构建等,如今,石雕应用虽然更广泛,但唯有更加接地气、走入寻常百姓家才能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近年来,茶盘、手把件等一些小摆件开始盛行,王经民也与同行一起探索石雕生活商品化的无限可能,他认为,这也是一种创新。(林颖杰 林锦旺 许泽龙 邱岳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