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聚焦“福建两会”·代表委员说】省政协委员陈礼忠:传承非遗工艺,应用型高校要发挥出更大作用!
更新时间:2022-01-22 15:54:18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编者按】从1月21日开始,福建进入“两会时间”,来自福建各地的代表委员相聚福州,共同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履职建言,出谋献策。今年两会他们关注哪些话题?带来哪些建设性议案提案?中国网海峡频道特开设《聚焦“福建两会”·代表委员说》专栏,对话代表委员,倾听履职心声。

中国网福建讯 讲好福建故事,绽放多彩非遗。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汇聚了许多传统工艺类国家级非遗项目和省级非遗项目。虽然福建省是非遗、工艺大省,但其工艺传承多数还是以“师徒手口相授”的传统方式进行。传统方式受教学受众面、教学科学性、专业全面性、教学环境等方面限制,与当代传承和发展的需求存在一定脱节。如何依托应用型高校资源更好地传承发扬非遗工艺,在今年福建省两会上,中国民主促进会福建省委常委、福建省政协委员、寿山石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礼忠就带来了精心准备的提案——《全方位推进福建省非遗传承工艺,在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转化建设的建议》。

图片5.jpg

福建省政协委员 陈礼忠 受访者供图

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陈礼忠坚守“以人为本,重艺轻材,尊重自然”的艺术理念,在选材、立意、巧色、雕琢等方面别出心裁,将寿山石雕的传统形态拓展为具有深厚人文情怀的当代形态。他的作品讲究艺术性和社会性,展示出石雕精品应有的美学品质与人文情怀。打破了以往寿山石雕刻技艺主要表现唯美题材的传统,通过吸收绘画的创作和表现手法,为寿山石雕刻引入了一系列人文色彩极其浓厚的艺术语言。

他被中宣部授予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省部级劳模),中宣部“四个一批”人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他更多的时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非遗工艺,若能依托应用型高校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实验实训,实现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打造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对非遗工艺的传承、发展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陈礼忠委员认为应该这样做:

一、根据学校资源特色,开设非遗工艺专业。非遗工艺传承和所有专业、项目一样,需要有大量的新生力量加入,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和学习,让部分优秀者成才成干,才能适应时代发展与竞争。高校根据自身特色,规划、申报和开设非遗工艺相关专业,做好专业宣传推广,完成招生、教学、评估、就业等方面的闭环工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打好教育环节的重要基础。

二、建设应用型实训基地、实验室。应用型高校建设重要意义在于保证工艺传承与产业、市场能够无缝对接。一主面,要确保培养的学生能真正学到优秀传统非遗工艺;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真正将所学用于创作和创收,真正适应产业和市场,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应用型高校根据招生专业,专项规划和建设实训基地、实验室,采购实操设备工具,建设赛场、展馆、讲堂等,打造符合当代工艺创作教学和实践生产的环境,满足日常教学、研讨、创作、赛事、讲座、展陈、交流等需求。

三、引进专业教师人才,打造应用型教师队伍。应用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需要有特定的人才加入,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工艺美术大师、全国技术能手、非遗传承人等优秀人才。目前高校招聘教师需要硕士以上学历,而从事工艺的优秀人才基本不具备这样的学历要求,需要教育部门进行针对性专项研究,放宽学历限制,制订和设置好相应条件,公开招聘、引进和考核。

四、加强与产业端的联系互动,推荐就业,实现产教融合闭环。产教融合,需要教育产业的深度合作。“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教师、学生在教和学过程中,必须走进产业行业,深入市场一线去,学习、交流、调整、科研,再作品创作、创新作为教学结果的考量和评价。

高校应加强与非遗工艺产业端的联系和互动,如:行业协会、行业市场、大师工作室、创作工坊、艺术馆、展览中心等,安排教师带队,学生有机会深入行业中去观察、学习,进一步在创作、实践中去提升和改变。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工艺特色和专业强项,挖掘学生创作能力和艺术潜力,强化优秀学生进修和重点培养,打通学生工作就业和拜师提升的便捷通道,最终实现产与教融合共赢。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传承非遗工艺,保护好福建文化遗产,这是历史赋予的重任,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对凸显福建历史文化价值,延续福建历史文脉具有重要意义,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陈玉明 林锦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