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
福州长乐:红色记忆——南阳行
更新时间:2021-04-13 09:29:46 来源:中国网海峡频道

自1936年底陈亨源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奉命回乡宣传抗日救亡、建立革命基点开始,福州市长乐区江田镇南阳村的革命活动便如火如荼地展开,这里蕴积着优秀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一度成为我省抗日隐蔽根据地的中心,南方革命的重要战略支点,经历漫长的战争岁月的洗礼,这里始终红旗不倒。

斗转星移,战斗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革命先辈的事迹和名字仍被人们用各种形式追寻、铭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红色基地,读红色故事,探红色基因。

图片1.png

长乐地下党革命烈士纪念园

南阳村西隅,山水环绕下,长乐地下党革命烈士纪念园庄严肃穆,站在纪念碑前往山下看去,一座座民居错落有致分布。

图片2.png

南阳红色遗址景点主要由中共福建省委南阳旧址史迹陈列馆、陈亨源故居、长乐革命史馆、长乐地下党革命烈士纪念园、革命烈士纪念长廊、闽中游击队司令部旧址等组成。长乐地下党革命烈士纪念园融革命斗争历史和山水风光于一体,包括主雕、浮雕、门牌等主体建筑以及广场、停车场、园林绿化等配套设施。

图片3.png

园名由时任闽中地委委员、解放后任省气象局局长、省顾委常委黄扆禹同志题写,“南阳魂”石刻由时任闽中地委委员、解放后任省政协副主席许集美同志题写。纪念园入口建有门牌和《前仆后继》主题浮雕。门牌以枫叶红花岗石为材料,红旗造型,长6米、宽0.8米、高3.1米,蕴意为革命烈士在党的指引下奋勇向前;浮雕《前仆后继》以锈石花岗石为材料,长6米、宽0.5米、高2.2米,表现革命者前仆后继、历尽艰险、浴血奋战,换取革命胜利的悲壮气势和豪迈情怀。通往纪念园主雕的台阶共有160级,象征着革命战争年代曾有160名闽中游击队队员在这里坚守战斗。

图片4.png

拾级而上,便可见到长15.8米、宽6.8米、高7.3米的主雕《浩气长存》,整个雕塑把圆雕、浮雕和线刻融为一体,在整体上体现气势、在巍然中体现涌动、在历史感中透射坚实。

图片5.png

主雕的人物形象有领导者、革命战士和群众,以胸像造型为主,辅以局部的浮雕处理,外形处理近似山石,表现了革命烈士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主雕背面镌刻着纪念园记和革命烈士英名录,长乐地下党烈士,可考者凡六十余人,其英名勋业,经天纬地,千古流芳。

陈亨源故居

走出纪念园,步行数步,是陈亨源故居。陈亨源是福州市长乐区江田镇南阳村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闽中地区党组织及其武装力量卓越的领导人,历任中共长乐工委书记、福长平县委书记、闽中特委委员兼福清中心县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副司令员兼长乐县委书记等职,解放后首任闽侯专员公署专员。

图片6.png

出身贫苦,少有大志,白天随父挑贩营生,夜晚则投乡塾苦读。后考入长乐培青中学,旋因生计所迫辍学,打杂学医。其间报读上海、浙江两地高等医科院校函授,不久挂牌行医,亦矢志不渝追求革命。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即变卖诊所,充作党的活动经费,投身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939年创建南阳村党支部,接着又创建七社等党支部,发动农运、发展党员,并将南阳辟为我闽中地下党隐蔽根据地,为中共福建省委迁址南阳奠定了基础。

1941年,闽海第一次沦陷,陈亨源即在长乐、福清一带组建抗日游击队,率队转战闽中沿海,成为我党闽中抗日武装主力,令敌伪闻风丧胆。著名的琅尾港伏击战,击毙日军守备司令中岛中佐等42人,而游击队无一伤亡,震动海内外。

图片7.png

陈亨源故居是一栋两层砖木结构的房子,方型西洋建筑风格,馆内完整保留着当时革命先辈用过的办公桌、椅、床等物品,以及先辈的珍贵照片、生平事迹、文史资料等。

图片8.png

早年,陈亨源兄弟四人均居于此。1938年后,故居成为闽中党组织及其武装队伍活动据点。1944年8月至次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迁址南阳,故居亦为省委机关驻点之一,楼上东厢第一间即为省委书记曾镜冰卧室,第三间为省委电台及机要室所在。

图片9.png

中共福建省委及闽中地委领导人诸如左丰美、苏华、黄扆禹、黄国璋、许集美等均在故居内居住或活动过。故居现辟为中共福建省委南阳旧址史迹展厅,成为闻名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福建省委南阳旧址史迹陈列馆

中共福建省委南阳旧址史迹陈列馆,该馆内面积约400平方米,前身为南阳村陈氏祖厅,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在南阳期间为省委武装部队驻房。

图片10.png

图片11.png

1991年由长乐县人民政府拨款辟为中共福建省委南阳旧址史迹陈列馆,大厅前题为“中共福建省委旧址”。

馆内展陈分为“省委南迁前的革命斗争史迹”“中共福建省委在南阳”以及“省委转移与爱国游击战争的开展”三部分内容,以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让我们看到了中共福建省委在南阳山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图片12.png

长乐革命史馆

长乐革命史馆,该馆占地面积28亩,含革命史馆及停车场、公厕、小广场、绿化等配套,主体建筑面积约385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220平方米,总投资约400多万元。2005年9月动工兴建,2006年建成。

图片13.png

革命史馆展陈内容分为列强入侵、染指长乐;五四运动、唤起民众;秘密建党、星火燎原;抗日救亡、勿忘国耻;自卫游击、建立政权等五个单元,集中展示了从1840年至1949年中国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发生在长乐大地上的革命事件及相关人物。

图片14.png

展厅通过壮美的史诗画卷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历史再现了长乐革命先驱、仁人志士,为人民自由、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光辉业绩,讴歌一代又一代吴航儿女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革命精神。

革命烈士纪念长廊

革命烈士纪念长廊,位于村南面的一个小山坡上,坡下是湖,正对面是长乐地下党革命烈士纪念园,东面由小桥和村中民居相连。

图片15.png

长廊的开始是一段弯曲的廊,喻意革命前辈在革命发展初期的曲折。长廊的中部由一个弧形长廊组成,象征着经过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革命事业在不断壮大,最终取得胜利。第三部分由直廊组成,象征革命胜利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事业在笔直的大道上不断前进。整个长廊和周围的植物配景塑造出一枚党徽的图形。长廊的柱子和墙壁上挂满先辈们艰苦斗争的壁画,让参观者在阅读中与革命先辈们在思想上进行交流,接受熏陶。

闽中游击队司令部旧址

位于九涧山(又称南阳山)的闽中游击队司令部旧址,最高海拔525.1米,由下至上岩洞奇妙、地形复杂,四通八达、曲径通幽,景致与闽东太姥山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小太姥”之美誉。山上的九坑洞,因有九条相通的石洞群而得名,九条石洞,洞洞相通,坑坑相连,洞里有水源,可住人,是打游击的最佳场所。

1944年10月,省委机关迁入南阳后,为具体部署沿海抗日斗争,扩大中共的政治影响,组建“福建人民抗日游击队闽中司令部”,黄国璋任司令员兼政委,陈亨源任副司令员,林汝楠任政治部主任,以九涧山为司令部驻地,开展一系列抗日反顽、缴枪筹款行动。

图片16.png

当年闽中游击队司令部便隐藏在山里的坑坑洞洞中,中共福建省委、闽中特委领导人曾镜冰、左丰美、苏华、程序、黄扆禹、许集美等都曾在此度过峥嵘岁月,留下许多革命足迹。入山处宽敞平缓草场便是游击队训练场,山上的洞窟就是营地,洞口设岗哨,里面有营房、伙房,最大的洞窟可容纳几十人,是作战指挥室,后面有一个不显眼的小洞口,从这个洞口出去就是一条小道,小道穿过一条30多米的“一线天”,顺着岩缝蜿延向前,可以通到山顶,而山顶的一座石窟就是当年中共福建省委电台所在地。当年,敌人曾多次派重兵围剿,但因九洞相通,易守易藏,不曾被敌人攻陷过一次。而今的当地人则感叹“撼山易,撼九坑洞难!”。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中共福建省委南阳旧址先后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福州市青少年德育基地、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福州市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福州市社科普及基地等,集党性教育、红色旅游于一体,既展示党的发展历史和革命先烈事迹,又突出党建特色和红色旅游文化内涵,使爱国行动更接地气、更有实效,焕发出新的更大生机。(陈佳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