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丝
泉州九日山:刻在石壁上的海丝史
更新时间:2021-03-29 11:01:37 来源:泉州网

九日山屹立在晋江江畔(陈英杰 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最高峰只有110米的九日山,被誉为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她的山名写下晋人北望中原家园的怀乡之情,山石草木间流传着历代名士高僧的一段段千古佳话,一方方祈风石刻更是镌刻下泉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瑰丽历史。

唐山晋水,宋舶元舟。九日山中遍布古迹,尤以78方宋以来的摩崖石刻最为珍贵。其中有10方12—13世纪的祈风石刻,是世界仅存的为往来商舶祈求顺风和平安的文字记录,也是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城市记忆。

祈风石刻无疑是九日山最耀眼的一张名片,但关于这座名山的故事,还很多、很长,闽南文化、宗教文化、隐逸文化……让我们跟着南安市九日山文化保护管理中心负责人何春燕的讲述,重温那一个个厚重悠远的故事。

九日山祈风盛典仿古表演(黄万成 摄)

山因登高怀乡得名

九日山的故事,就从山名讲起吧。九日,即九九重阳日,清·乾隆《泉州府志》记载:“邑人以重九登高于此,因名。”也就是说,泉州先民会在重阳节来此登高,山因此得名。魏晋时,中原地区便有重阳节登高避疫、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为何当时偏远的闽地也崇尚该习俗?

原来,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动乱,部分衣冠士族为躲避战乱,纷纷南渡入闽,他们沿当时的丰州南安江而居。九日山所在处是晋江进入泉州湾后江面的最窄位置,当时的九日山下背山面水,对泉州先民来说是最适合定居的一片陆地,因此,他们便在山脚下的丰州镇落脚。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岁重阳,去国怀乡的晋人便相约登上晋江江畔这一高处,登高远眺,思念故土,久而成习,山因此得名。

如今,拾级而上九日山,登上西峰的最高点,俯瞰着奔流的晋江,你仿佛能看到,1700多年前,泉州先民们向中原故里的方向极目眺望的身影。

九日山拥有众多耀眼的文化名片(陈英杰 摄)

见证闽南文化形成

除了带来重九登高的习俗,大批聚居在泉州丰州的士族大家,还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不仅使丰州成为闽南率先开发的地区,还推动丰富多元的闽南文化的形成。

“先有丰州,后有泉州”,据志书记载,始于三国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的丰州,原为东安县城,也是闽南第一个置县之地。历经东安、晋安、梁安、武荣州、南安,管辖今日的泉州、厦门、漳州、莆田,直至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府治东迁十六华里至今泉州,辖泉440年之久。丰州为南安县治所在地1677年,直至1937年县治搬迁。

一千多年的漫长历史时期,丰州一直是郡、州治所,也是古代泉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因此被誉为闽南文化的发祥地。

右边为唯一一方记载一年两次祈风典礼的石刻 (陈英杰 摄)

海上贸易的珍贵遗存

衣冠士族南迁大大地促进了泉州地区的大开发和大繁荣,经过100多年的开发,到南朝时,泉州社会经济已经相当繁荣,为泉州海外贸易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水路交通环境优越的九日山,见证了泉州一千多年的壮阔海丝路。

九日山不仅天然宜居,而且地理环境优越,水陆交通非常方便,西峰后大约五公里是晋江东、西两江的汇合点,海潮可至。同时又是连接闽中的山海通道,从闽中腹地外运的货物,山珍海味、瓷器、茶叶随着海潮直达,在金鸡港实现了快捷的转运,从海洋流入的蕃(洋)货也由此进入到内地,始于南朝梁的梁安古港(金鸡古渡),很快发展为著名的良港,成为古南安三大港口之一。

具有得天独厚地理条件的梁安古港,成为连接海外最具规模的南安内河大港。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又成为闽南最早的对外交通港口之一。南朝高僧拘那罗陀来泉州,是为了乘坐大舶前往棱加修国(今马来半岛),说明当时梁安港已是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

奉祀通远王的昭惠庙(陈英杰 摄)

多元宗教的宝库

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地理位置优越的九日山,也在日益繁荣的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想了解“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的多元与包容,儒、释、道融合的九日山便是一个力证。这里建有泉州有确切历史记载的第一座佛教寺院,供奉着闽南第一代海神,吸引了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到访福建的外国人……

九日山的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佛教遗迹众多。其中,最早、最有代表性的,是始建于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的延福寺。延福寺是闽南开山佛教寺庙,为我国南方佛教最早传入的地方,是有文字记载的泉州最早的佛教寺院,迄今已有1700年历史。该寺初为建造寺,经多次修复后改名为延福寺,北宋初进入鼎盛时期,曾有院落五十有四,其中二十一座由皇帝赐匾,有着千僧千尼的记载。

南朝时,今印度、尼泊尔地区的高僧拘那罗陀乘船从梁安港上岸,住在九日山延福寺,翻译《金刚经》。拘那罗陀是有文字记载第一位到访福建的外国人,九日山的“翻经石”,也成为中印交往的最早史迹之一。

九日山石佛(阿弥陀佛)是闽南最早的佛雕造像,清源节度使陈洪进倡镌于五代末,成于北宋初(公元965年)。

除了诸多佛教胜迹,九日山还是道教圣地,延福寺的建设史,便是九日山佛、道融合的发展力证。传说,唐咸通中(860—874年),延福寺重建大殿,僧人求木材于乐山,遇山神李元溥指点,将木材运到延福寺,直至大殿建成。因木材乃神力所运,故大殿取名“神运殿”。为答谢山神助运木材之功,在寺东建灵乐祠,并塑像供奉。北宋时,因其灵圣而被封为“通远王”。灵乐祠改称“通远王祠”,以后复将祠改庙,是为“昭惠庙”。

1053年,建造洛阳桥时,郡守蔡襄迎奉通远王至洛阳桥并建庙镇海。此后泉州地方官在九日山为航海祈风,通远王完成了从山神、水神再到海神的角色转变。

10—13世纪,“通远王”被供奉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第一代海神,有长达400多年的历史。

2016年,海丝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家团考察九日山摩崖石刻。 (陈晓东 摄)

先贤名士 留下千古佳话

九日山既是风景胜地,也是泉州的文化高地,历朝历代的诗人墨客、名儒贤士都喜欢来此游览、吟诵,他们在九日山上寻古遗探幽、凭吊先哲,滋养出九日山独具特色的隐逸文化、思古文化。唐时,“四贤”诗人秦系、名相姜公辅、学士韩偓、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詹,相继栖隐其间,并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九日山东峰又称“姜相峰”,是为了纪念唐代德宗年间宰相姜公辅的高风亮节。姜公辅从长安被贬来泉,在东峰隐居13年,死后亦葬于此。西峰是唐代诗人会稽秦系隐居结庐之地,后人为了纪念这位高士长隐西峰25年,称之为“高士峰”,并建有“秦君亭”。相传,姜公辅是慕秦系之名来到九日山的,互为知己的两人,多有诗文交往。

而才情富赡的一代诗宗韩偓,晚年寓居南安时,也曾数游九日山,《九日山志》录有其所作《赠九日山僧》一首。

南宋大儒朱熹也与九日山有着深厚的渊源,曾两度登临讲学,并题山名。如今,九日山半山腰一方摩崖石刻上镌刻着山名“九日山”,原为朱熹题写,后风化无存。现石刻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福建军门提督马负书补题刊刻,附记于侧。

历代名士高僧等的偏爱,现存宋代以来的摩崖石刻共78方,九日山也因此有“山中无石不刻字”之美誉,这里一石一字,都是一段千古佳话。

九日山历代都是文人名士游览、吟咏的胜地。(陈晓东 摄)

惊艳世界的 海丝珍宝

78方珍贵的石刻中,最有价值、最弥足珍贵的,当属10方记载着从公元1174年至1266年长达92年之久的祈风仪典的石刻。这些镌刻在石壁上的史书,是宋代中国与世界各国通商贸易友好往来的重要历史物证,在中国乃至世界都绝无仅有。

在科技不够发达的时代,海上远航主要靠季风驱动,一路充满艰辛和危险。泉州夏季偏南风,船舶从南部海域回航,冬季偏北风,船舶从泉州出海。民众相信通远王威灵显赫,能保佑航海平安、风调雨顺。因此,每年夏四月、冬十月,百姓会在九日山下的昭惠庙向海神通远王祈求风信顺利,并逐渐发展成泉州民间古老的祈风传统。

泉州海外贸易发展至宋代已非常繁荣,由于海外贸易对国家财政的巨大贡献,宋代官方极为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10世纪末开始对海外贸易大力扶持,在沿海重要港口设立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现海关)。1087年在泉州开始设立市舶司,规定职能包括出海许可审查、货物检验、税收以及主持祈风祭海等。

最晚在12世纪中叶,九日山通远王祠的祈风仪式已列入国家祭典,由地方官员主持定期举行。官方主导的航海祈风活动,体现政府对于泉州海外贸易的重视与扶持,是国家力量倡导海贸发展、加强海贸管理的重要体现。

祈风典礼非常隆重,郡太守或者提举市舶率领众僚属参加,设祭坛,陈列羊、猪、酒等祭品,然后上香,奏迎神曲,并宣读《祈风文》。典礼完成后,参与者乘兴登游九日山,后将祈风的经过镌刻于山中的岩壁间,这便是九日山祈风石刻的由来,“有点像现代人发的朋友圈或者微博,只不过古人喜欢题字刻于石壁。”何春燕笑着说。

现存10方宋代航海祈风石刻,分布于九日山东、西两峰的崖壁上,东峰2方,西峰8方,时间最早的为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最晚的为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其中记载冬季启航祈风的石刻有6方,记载夏季回舶的有3方,还有1方同时记载了一年两季的祈风。

“淳熙元年,岁在甲午季冬朔,吴人虞仲房帅幕属洪子用、朱彦钦、赵德季、赵致孚,祈风于延福寺通远祠下,修岁祀也。与者许称叔、吴景温、闻人应之、赵子张。”祈风石刻一般记述了祈风时间、地点、参加者姓名和仪式结束后的活动等内容,九日山10方石刻所记录的11次祈风,历次参与祈风活动的市舶司官员有9人,泉州地方军政要员有58人,皇族有18人。这些代表国家力量的重要官员的广泛参与,反映了市舶制度下国家对海洋贸易的倡导,也体现出市舶司机构、地方政府对海洋贸易的管控职责。

这些历经700多载岁月洗礼仍保存完好的珍贵石刻历史档案,是宋代航海文化与海神信仰的重要物质遗存,也是古代世界文明通过海洋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它们的价值,惊艳了世界。1991年2月16日,由30多个国家专家组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来九日山实地考察,赞誉此处为考察路线全程最有世界意义的考察点,还特意用中英文留下一方象征友谊与对话的石刻,并镌刻联合国鲜明的徽印,对九日山摩崖石刻给予极高的评价。(记者 黄宝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