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成功入选,三明市在客家文化整体性保护、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
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涉及地区为龙岩市长汀县、上杭县、武平县、连城县、永定区,三明市宁化县、清流县、明溪县,2017年1月批复设立保护实验区,2019年10月批复总体规划。其中,涵盖县级单位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项。
宁化石壁祖地祭祖大典
近年来,保护区建设不仅推动“遗产丰富、氛围浓厚”,也实现了“特色鲜明、民众受益”。通过推出“客家寻根之旅”“红色客家”等精品线路,以及连续举办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和“石壁客家论坛”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客家人的归属感,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客家人前来寻根谒祖。特别是依托“八缘之亲”,连续举办海峡两岸客家美食节、族谱展交流会等活动,构建闽台文化交流高地,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入驻台资企业70余家,明溪与台湾58对乡镇建立友好交流机制。同时,保护区还通过发展非遗产业,带动了当地就业增收,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宁化客家小吃孵化小吃经营主体已超7000家,带动就业规模突破5万人,年销售额超20亿元,入选“中国客家美食地标城市”。
宁化客家小吃
三明市作为闽粤赣边地区客家大本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近200万的客家人口。自保护区设立以来,三明市始终严格遵循“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对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和《三明市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扎实开展非遗保护传承、文化生态建设、阵地平台支撑等各项工作。
宁化木活字印刷术
目前,三明市通过挖掘整理项目线索,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拥有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项,省级代表性项目27项,市级代表性项目73项,5支保护传承队伍,建立了学校教育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提升非遗保护传承能力。同时,统筹保护区自然与人文保护,拥有21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推进13个中国传统村落、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此外,建成保护传承体验设施94个,建立闽台客家文献、客家美食、中医药等数字化非遗档案及数据库,打造客家文化保护数字底座。
明溪县肖家山古村落
从石壁祖地的千年文脉到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实践创新,三明市正以客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三明智慧”,让世界看见客家文化的无限魅力。(苏莉)
(责任编辑: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