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是全国重点侨乡,据不完全统计,海外泉籍华侨华人950余万,全市归侨侨眷250多万。近年来,泉州市坚持党建带侨建,秉承“以人为本、为侨服务”宗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打造“侨+”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全市侨界每年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多场次,参加志愿者达40000多人次,让“侨爱”河流在“海丝名城”绵延流淌。
搭平台、建体系,打造侨界志愿服务“主阵地”。将志愿服务作为激发侨联组织活力新的“切入口”和“突破口”,用志愿服务汇聚侨界力量和资源,不断推进侨界服务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一是组建四级志愿服务队伍。充分发挥侨联组织作用,采取全面发动与重点发动相结合、组织招募与志愿参与相结合的形式,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形式招募侨界志愿者,建立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侨联志愿服务队20支,构建四级侨界志愿服务体系。二是搭建规范志愿服务阵地。利用好党建带侨建这一法宝,将侨界志愿服务作为侨联组织服务侨界群众的重要职能手段,推动各级侨联规范建设“侨胞之家”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将为侨志愿服务活动纳入考评内容之一。三是构建多元志愿服务体系。整合侨界志愿服务资源,组建“侨爱联心”志愿服务联盟,吸纳华侨大学归根情·情暖归侨侨眷志愿服务队、京师律师事务所侨联志愿服务队、“侨小旅”境外生志愿服务队等27支队伍,广泛动员各志愿服务队开展侨界志愿活动。
抓关键、优服务,激活侨界志愿服务“新动能”。按照统筹兼顾、协作共赢的要求,有效联动“政府力量”与“民间力量”,不断提升侨界志愿服务的组织力、影响力。一是着力涵养“侨力量”。注重从归侨侨眷、华侨华人、留学归国人员、留学生眷属中招募志愿者,为志愿队伍注入源头活水。及时整理各志愿服务队档案,掌握各志愿队伍的基本情况、服务特长及志愿服务意向,积极引导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二是切实回应“侨需求”。发动全市各级侨联摸排侨界困难群体,建立服务对象档案;在志愿服务内容的设计上,精准匹配群众需求,努力将关乎华侨群众利益的实事做好、好事做精。如,丰泽区侨联招募华侨大学的境外生200多人,组建“刺桐花”华侨留守家庭服务队,为华侨留守老人、儿童建立家庭档案,量身订制提供“一对一”“点对点”上门服务。三是优化提升“侨服务”。积极适应新时代新侨情变化,将侨界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将生活援助、健康关怀、心理慰藉、文化传承作为重点志愿服务内容。如,市侨联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签订“侨+健康服务”协议,为全市归侨侨眷、海内外侨胞提供体检、住院、网上问诊、赴侨乡义诊等优质服务,满足侨界群众健康服务新需求。
强引领、塑品牌,打造侨界志愿服务“金名片”。紧紧围绕“侨爱联心”主题,充分发掘特色优势,在志愿实践中不断优化品牌理念,丰富品牌内涵、擦亮品牌底色。一是同频共振,打造“同心侨”宣讲志愿服务品牌。以侨界党员志愿者为主体,广泛吸纳高校、讲师团等单位的志愿者,成立泉州市“同心侨”宣讲团,结合基层侨联和侨界社团的需求,深入侨乡基层一线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关于侨务工作的重要论述等志愿宣讲服务活动。二是讲好故事,打造“侨史课堂”讲解志愿服务品牌。依托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展“讲侨史知侨心—侨史课堂”“华侨故事我来讲”等志愿服务,为400多个海内外参观团队提供义务讲解服务,深入镇村街居围绕侨乡历史、华侨精神、华侨孝廉、归侨将军革命故事等内容提供志愿讲解服务,惠及群众20余万人。其中,“华青伴侨行”侨情侨史传承宣讲志愿服务项目斩获2024年福建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荣誉。三是赓续亲缘,打造“寻亲寻根”志愿服务品牌。由全市侨联工作者、社会爱心人士组成“寻根服务队”,依托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开展族谱征集、扫描、数据录入、寻根联络等志愿服务,通过平台一键寻根模式,发布海内外华人华侨寻根谒祖、寻找家族信息,帮助众多海外侨亲“寻根多年,一朝圆梦”。(泉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吴桐)
(责任编辑: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