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计量赋能 脉动八闽】“计特派”嵌入式帮扶,护航福建气体企业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量以载道,行稳致远。计量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防建设、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础,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基石。2025年5月20日是第26个“世界计量日”,福建省市场监管局与中国网海峡频道联合推出“计量赋能脉动八闽”系列报道,以“计量顺时代之需,应民生之盼”为轴,聚焦绿色低碳、智能制造、海洋装备、低空经济、智慧城市等领域,解码福建计量如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实地调研、主动挖掘需求、实质性参加项目技术研讨、承担相关测试研究并“蹲点”企业生产车间……福建省计量院科技特派员(以下简称“计特派”)的身影活跃在全省的企业中,了解企业所面临的技术痛点、难点问题,为企业提供精准解决方案,助推企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走进福建岩兴气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岩兴气体”)生产车间,银色气瓶阵列犹如钢铁卫队静待检阅。“计特派”卓继斌手持精密检测仪的身影格外醒目——他时而俯身校准设备参数,时而凝视仪表盘上跳动的数据曲线,专注神情宛若工匠雕琢玉器。这一幕充满科技感的画面,正是福建省以计量技术为引擎、科技特派员为纽带,推动气体产业提质升级、守护民生安全的生动缩影。  

下沉一线,破解行业“卡脖子”难题

工业气体是“工业血液”,其质量直接关系制造业安全与民生健康。福建省内生产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的企业约有30家,然而气体生产企业长期面临“小而散”的困境——普遍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存在低价竞争现象,且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如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面对着诸多问题与挑战,“计特派”下沉企业一线,开展对口技术帮扶。  

2024年,“计特派”卓继斌带着“任务清单”入驻岩兴气体。他扎根生产一线,从气瓶清洗到气体充装,逐一梳理技术堵点。帮扶期间,他发现气瓶预处理环节存在优化空间,便与技术人员合作改进工艺,优化管路配置,重新调试清洗方法,使得气瓶预处理效率大幅提升。同时,他还成功解决了检测分析过程中进样管路易堵塞的问题,提出了预防措施,并建议企业对气体分析室的管路配置进行优化升级。面对检测环节耗时长的痛点,他重新设计气体分析仪气路切割系统,将单瓶气体分析时间从14分钟压缩至10分钟,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为企业生产流程的优化和效率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计量科技特派员指导企业操作人员掌握微量气体转移技术福建省计量院供图

卓继斌还结合量值可控的混气制备技术,将福建省计量院的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通过专利转让和技术优化,让技术的种子快速在产业的土壤中开花结果,助力企业完善混合气组分的定值技术,显著提升了混合气组分量值的准确度。

在过去一年中,卓继斌还积极致力于岩兴气体二期生产线的指导工作,凭借专业的技术指导和精准的帮扶策略,助力企业在新产值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成功完成研发3种新气体产品的报批工作,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嵌入式”帮扶,筑牢安全生产底线

同样是气体生产企业的漳州市渔友工贸有限公司拥有四条工业原料气体的生产流程,然而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也经常碰到纯度质量与生产安全相关的“疑难杂症”。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计特派”卓继斌嵌入式走访调研渔友工贸公司,将“诊室”搬进生产车间,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深入技术研讨,充分了解企业气体生产流程,通过“精准把脉”为气体清淤疏浚。

在气体纯度从低到高的跨越中,背后是计量技术的精准支撑。“计特派”利用自身丰富的技术知识储备,提出气瓶预处理环节改进方案和气体充装流程优化方案,有效破解了多项技术难题,增强对原料气体中杂质的防控。经过实际生产验证,该企业的良品率得到提升,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在纯度提升、技术升级的同时,“计特派”还以“鹰眼”视角对企业安全生产系统开展排查。在企业生产一线技术改造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该企业在气体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隐患。通过充分的调研、研讨和测试验证,对具有安全隐患的气路进行安全排查,同时协助企业增配一系列气体泄露报警装置和防静电防护装置等,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制定应急救援预案,为企业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使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驶入快车道。

计量科技特派员不是“走过场”,而要“扎下根”。一年来,福建省计量院以11个专业研究所为技术支撑,成立了32支“计特派”专业技术服务队,帮扶企业158家,开展免费培训1368人次,提供能源和碳计量服务42次,帮助企业解决计量技术问题120个,逐渐形成了“发现问题-技术攻关-标准输出”的帮扶闭环机制。(吴鸿鑫)  

(责任编辑:胡俊 章雯珂(实习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