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泉籍华侨跨国“献宝”:1521件海外文物回家记

泉州有史以来数量最多的单次文物捐赠展正式开展,在泉州乃至福建均属罕见——泉籍华侨跨国“献宝”:1521件海外文物回家记。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上午,“器载归途——庄铭博高克娟伉俪海外收藏捐赠特展”在晋江市博物馆开幕,1823件从澳大利亚珀斯跨越万里回归家乡的珍贵藏品与公众正式见面。

这批藏品由旅居澳大利亚的泉州晋江籍华侨庄铭博、高克娟伉俪无偿捐赠。藏品涵盖多个门类,时间跨度从汉唐至民国,包括1521件中国文物艺术品、302件其他藏品。

晋江市博物馆馆长林铅海介绍,这是泉州有史以来数量最多的单次文物捐赠,其中300多件珐琅器在泉州乃至福建均属罕见,这也是泉州首场成规模、成体系的华侨个人捐赠展。感念于这次的善举,博物馆将庄铭博、高克娟伉俪,称作“海外文物守望者”。

“能报答生我养我的晋江故乡,这是我最大的荣幸。”1961年出生的庄铭博道出了捐赠心声:文物回归不仅是器物的迁徙,更是文化自信的传递。历经三年波折,它们终于回家了。

游子守护,文物回家,这是一次海外文物与祖国的双向奔赴,也是一位普通华侨坚守文脉的乡愁故事。

文物归乡顺利展出:馆藏规模增加七分之一

布展这段时间,庄铭博每天都会出现在现场。他时常对着这些相伴多年的“伙伴”感慨:“你们回家了,我的心也安了。”

庄铭博走进展厅给市民游客介绍藏品

展厅里展陈的藏品,涵盖了陶瓷、珐琅器、漆木器、玉石器、金属器、纺织品、邮票、纸币等多个门类。说起藏品的故事,庄铭博如数家珍,“这件清代青花山水花鸟纹双象耳瓶,是我到一个澳大利亚收藏家跑了十几趟才买下来”“这套龙泉窑也是花了很大心血才买到”……

本次展陈的300多件珐琅器,在泉州乃至福建均属罕见。据介绍,13世纪,阿拉伯地区的金属胎珐琅制品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到明代,珐琅工艺达到高峰,后来与中国瓷器结合,诞生了瓷胎珐琅,清代,珐琅制品更是成为了外贸商品,远销海外。林铅海说,销往海外的珐琅器,通过海外乡贤的不懈努力、多年寻觅,最终回归祖国,意义更加特殊。

陶瓷器也是展陈的一大亮点。北宋龙泉窑刻莲花碗、南宋龙泉窑贴双鱼纹洗、明漳州窑青花五彩狮子绣球纹碗、清乾隆青花彩粉盘等,纹饰精美,保存良好,令人印象深刻。部分明清外销瓷,展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陶瓷贸易的繁荣盛景与中外文明互鉴的生动图景。

林铅海介绍,此次庄铭博伉俪的文物捐赠,是晋江市博物馆建馆以来接收规模最大的文物捐赠,不仅使馆藏规模一举增加了七分之一,更实现藏品的重大突破。经文物专家鉴定,其中1521件确认为文物,部分被评定为珍贵文物。“这批海外回流文物既彰显了海外侨胞的家国情怀,也为泉州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期待更多海外华侨华人继续关注和支持家乡文博事业发展。”

三十五载守护文脉:要“把中国文物带回家”

这批无论是数量上还是珍贵程度上都引起广泛社会关注的海外藏品,背后是一段海外乡贤守护中国文脉的动人故事。  

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现有华侨华人1000多万,泉籍侨胞遍布世界170个国家和地区,素有“十户人家九户侨”之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身医务工作者之家的庄铭博,放弃了家乡医院的工作,选择了自费赴澳大利亚留学,并在海外开始闯荡生涯。

在澳大利亚第四大城市珀斯生活的35年间,庄铭博算得上是纯正的“打工族”,“我先后经历过餐馆洗碗、农场劳作、工地务工,我太太经营过小卖铺......”这段漫长的海外打拼岁月终获回报,他和他的小家庭,逐步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

身是他乡客,心是中国心,地理上的距离,从未冲淡海外游子内心的文化乡愁。庄铭博坚持每两年跨越重洋返乡,感受家乡的温暖、见证祖国的巨变。业余时间,他潜心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擅长书法和国画,精通象棋,熟读中华传统经典。“我坚持给在澳大利亚出生的女儿讲中国故事,教她说闽南语,我们是中国人,要坚定地传承中华文化血脉。”

随着时间推移,潜心研究传统文化的庄铭博,逐步与流传在海外的中国文物结缘。“我发现海外收藏圈有一个特殊现象:中国文化在国外很受欢迎,许多澳大利亚藏家,常以收藏中国文物为‘标配’。”通过不断交流与研究,庄铭博陆续购入多件海外流散文物,很多海外藏家对中国文物十分喜爱,他收藏的文物被收藏圈关注后,甚至有藏家出高价求购。

这样的经历,愈发让庄铭博认识到文物承载的重大文化价值。他本可借着收藏谋生,但父亲曾告诉他,“男人一生不但要扛起家庭责任,更要对社会有贡献”。在他看来,这些带着故土文化血脉的藏品,应该“回家”。

从此以后,“把中国文物带回家”,成为庄铭博收藏每一件中国藏品时秉持的信念。平时,他维持着最简单的生活开销,将工资结余悉数投入文物收集。

跨国三年接力护宝:“一件文物都不能有闪失”

2022年,通过晋江同乡牵线,庄铭博将整理成册的1823件藏品电子图录提交晋江市博物馆。

当林铅海首次听闻捐赠意向时,或许未曾料到,这场跨国文物归国路竟演变为一场持续三年的“文化马拉松”。

起初,庄铭博以为租个集装箱就能把文物送回家,他告诉博物馆,等再赚20万元人民币,凑够一个集装箱的东西和回国的运费,就带着自己的“宝贝”回国。

由于晋江市博物馆尚未列入国有公益性收藏单位免税名单,千余件文物需要缴纳的关税与运费,远超这位普通华侨的经济承受能力。

消息传回祖国,一场多方牵线的“文物回家”专项行动悄然启动——国家文物局关注,中国驻珀斯领事馆协助文物清点,海关部门优化通关流程……

等待的三年里,为了确保文物藏品回国前万无一失,庄铭博除了每周日去市场采买,几乎足不出户:“我已经许诺捐给家乡,就要信守承诺,一件文物都不能有闪失。”就这样,夫妻俩当了三年“文物保安”。

游子与祖国双向奔赴:带动海外华人捐赠热潮

2024年10月初,1823件藏品在澳大利亚被打包进16个运输箱,2025年1月初,运输箱成功空运至厦门,再经由两辆大车载往晋江市博物馆。

直到展览顺利开展这一刻,庄铭博悬着多年的心,终于平复下来。他没有想到,自己捐赠藏品这个举动,引起了海外华侨华人藏友圈不小震动。

“老庄,你真的把文物捐回故乡了,我们要向你学习。”这段时间,庄铭博不断收到海外华侨华人藏友的信息,表达祝贺的同时,不少人提出,要循着他的路线,为家乡作贡献。庄铭博说,他所在的收藏朋友圈,涵盖澳大利亚、美国、西班牙等众多国家的海外华侨华人,目前,已经有好几个藏友想要把自己的藏品捐赠给家乡所在的博物馆,大伙儿纷纷说,要找老庄“取经”。

文物承载着独特的历史密码与艺术价值。一件件海外文物艺术品的回家之旅,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印证了“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深刻哲理。

记者手记

文物喜回家 侨心世代传

当文物历尽千帆回归,它们早已超越了器物本身的价值——这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心力,这是海外游子不忘“根和魂”的桑梓情深。

正如海外文物守望者庄铭博所说:“文物漂洋过海的每一公里,都代表着我们对家乡的思念。”他节衣缩食、收藏文物的执着,印证了海外游子将“根在中国”的信念刻进血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

“爸爸让我看到,文化守护也是爱国行动。等我有了孩子,一定要带他们来看这些‘回家’的宝贝。”庄铭博的小女儿、27岁的庄安妮说。长辈言传身教,藏品顺利回家,不仅将掀起更多海外游子的捐赠热潮,也架起了海外华侨新生代与故土的“文化之桥”。(泉州发布)

(责任编辑:胡俊 章雯珂(实习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