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鹭岛,山海生香。从海沧的桐花胜雪到集美的樱云漫谷,从同安的古坑三角梅到翔安的十里桃源,厦门以花为媒,将季节性的自然馈赠转化为全产业链的经济动能,让“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花海为媒 解锁乡村沉睡资源
在集美区李林村田李溪畔,200亩油菜花海如金色波涛翻涌。这片曾杂草丛生的撂荒地,经复耕改造后成为“网红打卡地”。花田间增设的田园咖啡屋、文创市集与乡村音乐会,让“赏花经济”跳出单一景观模式,形成“赏花+休闲+消费”的复合业态。今年3月,“田园乐章”音乐会两天吸引3万人次打卡,带动土特产销量增长,村民自酿的蜂蜜、手工米粉成为游客“必购清单”。
灌口镇东辉村则借樱花谷打造“粉色经济”。1500株“红粉佳人”樱树下,首届樱花节与非遗市集、农耕体验联动,让深山村落焕发新生机。围绕樱花主题,东辉村以“流量”撬动“留量”,推出汉服旅拍、樱花茶歇等沉浸式体验项目,为东辉村带来了超高人气,也带来了“美丽效益”。花谷的走红,不仅带动乡村旅游消费,还为村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花期时,村里不少村民在樱花谷周边摆摊售卖特色农产品,像灌口姜母鸭、麻粩等,收入颇丰。
产业破圈 从“花期限定”到“四季常红”
一株并千发,花团更锦绣。多年来,厦门海沧花卉产业三十载破茧蝶变,以“双线”联动激活三产融合,“花样经济”乘势绽放,为产业振兴添“香”增“色”。20世纪90年代,当“花经济”的春风尚未吹拂海沧大地,这片土地仍困于产业空白。转机始于对自然禀赋的觉醒——依托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的温润滋养与毗邻港口的区位优势,海沧区以“筑巢引凤”之姿,先后引入绿泽园艺、育培园艺、和晟兰苑等龙头企业。目前,天竺山脚下,聚集着近百家花卉苗木企业,一株株幼苗在海沧落地生根,一座座现代化苗圃拔节生长,自此拉开“以花兴业”的序幕。
每年四月,天竺山麓便化身一片粉白色的海洋。4万株桐树的桐花随风摇曳,如雪似雾,将山间古道染成诗意长廊。海沧区以桐花节为起点,突破“花期经济”的时空限制,构建“四季有景、全域可游”的花经济产业链。春赏桐花:依托天竺山生态资源,举办桐花旅游节,打造沉浸式自然课堂,开发桐花主题文创、桐花茶宴等衍生体验,桐花旅游节不仅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生态果园、农家乐,更让桐花蜜、桐花糕点等特色农产品走进市民餐桌;夏宿山野:联动乡村民宿集群,推出星空露营等生态度假产品;秋游研学:结合东孚玛瑙产业、青礁慈济祖宫中医药文化,推出非遗手作、养生研学路线;冬享民俗:以闽南文化为核心,举办温泉康养节、保生大帝信俗活动,激活冬季消费市场。桐花不只在春天盛开,海沧的精彩四季可期!
同安区古坑村将三角梅产业与露营经济创新结合。木几·花点时间露营地内,帐篷掩映于400多个品种的三角梅间,粉色小火车穿梭花海,凤梨酥作坊飘出的甜香与花海相融。“我们种花,更‘种’产业链。”运营负责人介绍,露营地通过“花点时间”品牌开发花茶、精油等衍生品,带动周边农户户增收,真正实现“花开四季,收益长流”。
文化铸魂 让乡愁在花间流淌
在翔安九溪的十里桃源,千株桃树织就的“香雪海”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成为非遗文化的活化舞台。每年三月桃花盛开时,九溪畔的“古法工坊长廊”便热闹非凡。非遗“翔安农民画”传承人在桃树下支起画架,教游客用天然桃汁调制颜料,将漫天粉霞定格成水墨画卷;市级非遗“春仔花”技艺传承人洪素珍,以桃枝为骨、丝线为瓣,制作出栩栩如生的“永生桃花簪”,日均销量超200件。“这里能看到桃花的前世今生。”游客王先生指着工坊感叹。从桃木雕刻到古法制香,从传统竹编桃花灯到闽南红砖拓印,非遗技艺在花海中构建起活态传承空间。当灼灼桃花遇见闽南古韵,翔安区以“花事+非遗”的创新融合,让传统技艺在春风中焕发新生。
同安蔗内村更将花事与非遗深度绑定。220亩油菜花海中,炒米粉大赛火热上演,游客在金黄波浪间体验非遗工艺,带走的不只是菜籽油,更有对闽南农耕文明的深度认知。近年来,蔗内村通过举办油菜花旅游节、脐橙沃柑采摘节等活动,成功将农业、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形成“春赏花、夏收稻、秋摘果、冬榨油”的四季产业链。
从“赏花游”到“花经济”,从“单点突破”到“全域绽放”,厦门正以花为纽带,书写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创新答卷。(黄慧 陶实菲 长慈霞)
(责任编辑:胡俊 章雯珂(实习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