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里种水稻常见,稻田里养小龙虾却是一桩新鲜事。近日,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东辉村“稻虾轮作”生态种养试点项目迎来首轮丰收,首批错峰上市的小龙虾已“爬”上市民餐桌。这一创新模式不仅实现了“一田双收”,更成为当地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破局传统农业 生态种养开辟新赛道
东辉村是厦门市典型的农业村,稻田面积约占全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77%。长期以来,传统水稻种植模式虽保障了粮食安全,但经济效益有限,资源利用效率亟待提升。为破解这一难题,东辉村在厦门市委老干部局牵头下,依托“五元主体帮扶共建”机制,联合厦钨电机、建发城服等多家单位,开展“稻虾轮作”生态种养模式,探索农业转型升级新路径。
“‘稻虾轮作’是一种生态高效立体的农业生产模式。”湖北居水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红波介绍,该模式巧妙利用水稻种植的“空档期”,在稻田中养殖小龙虾。水稻收割后留下的稻茬、谷屑发酵形成天然饵料,小龙虾则以浮游生物和水草为食,其排泄物和活动又能为水稻生长提供底肥、改善土壤透气性,形成良性循环。“我们现在在稻田里面养殖小龙虾,能够实现水稻和小龙虾的双丰收,预计每亩每季小龙虾能增产3000~4000元,帮助老百姓增收致富。”厦门市委老干部局驻东辉村选调生肖明康表示,后期计划打造小龙虾垂钓基地,以稻虾为主题打造乡村特色游,借此欢迎各位市民朋友们能够来到东辉村钓虾品虾、喂虾,共同助力东辉村产业振兴。
科技赋能+资源整合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东辉村的“稻虾轮作”并非简单复制经验,而是结合本地优势的创新实践。厦门气候温和,与小龙虾主产区存在温度差,当地抢抓时机,通过错峰养殖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首批40公斤虾苗投放20余天后便快速上市,在市场上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此外,项目引入东辉大峡谷优质山泉水,经检测,水质pH值达7.9,小龙虾的重金属、兽药残留等19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生态品质优势显著。
技术支撑与资源整合是项目落地的关键。厦门市委老干部局统筹协调共建单位,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助力、高校参与、村民共建”的帮扶格局:厦门建发城服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捐赠产业帮扶资金用于小龙虾垂钓基地建设,并提供生态提升技术指导;厦钨电机工业有限公司捐款用于小龙虾养殖试点;集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挥职能优势,在小龙虾食品安全检测、商标注册等方面给予支持;湖北居水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捐赠试点虾苗,并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和东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共同为试点基地义务绘制近200平方米墙体宣传彩绘。
“稻虾轮作”生态种养试点项目启动及捐赠仪式 肖明康 摄
农旅融合激活“美丽经济”绘就乡村新图景
小龙虾丰收的背后,东辉村的“农业+旅游”蓝图正徐徐展开。走进基地,三角梅盛开于乡间小路,五彩斑斓的彩绘墙连同活泼生动的小龙虾卡通形象、溪畔垂钓的田园风光,构成一幅现代农家生活画卷。据规划,基地将打造钓虾、品虾、喂虾等体验项目,串联樱花谷、九十九间大厝等景点,并配套稻田咖啡馆、公益图书馆等设施,形成“以点带面”的农文旅融合示范带。
“市民既能体验田间乐趣,又能助力乡村振兴。”驻村选调生肖明康介绍,垂钓基地预计“五一”前后开放,未来还将举办丰收节、美食节等活动,吸引市民下乡消费。目前,首批小龙虾除供应本地餐饮市场外,已通过中埔水产市场拓宽销路,品牌效应初显。
东辉小龙虾垂钓基地 李霖 摄
提质扩面谋长远 书写助农增收新答卷
首战告捷,东辉村的探索步伐愈发坚定。2025年,该村计划将试点规模继续扩大,并优化“一年三季虾、两季稻”的轮作节奏。与此同时,村集体正着手注册相应的小龙虾商标,推动生态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我们不仅要让村民腰包鼓起来,还要让东辉经验走出去。”灌口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深化“五元主体”协作机制,推广土壤改良、智慧农业等技术,打造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样板。
4月17日,东辉村正式举办了小龙虾丰收节暨垂钓基地揭牌仪式,帮扶单位代表、媒体与市民共同见证这一创新成果。从传统农耕到生态种养,从单一生产到三产融合,东辉村以“稻虾轮作”破题,正走出一条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黄慧 陶实菲 长慈霞)
(责任编辑:胡俊 章雯珂(实习编辑))